Præsentation er lastning. Vent venligst

Præsentation er lastning. Vent venligst

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 主講人:長榮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蘇慶隆 主任.

Lignende præsentationer


Præsentationer af emnet: "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 主講人:長榮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蘇慶隆 主任."— Præsentationens transcript:

1 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 主講人:長榮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蘇慶隆 主任

2 生命教育、生死學、生死教育 生命教育其實是跟死亡教育相關
死亡教育(Death education)在國外早在1960年代就蓬勃發展,美國死亡學之生驅之一庫柏爾.羅斯(E. Kubler Ross)對罹患絕症之病患,瀕臨死亡時的心理研究,是現代死亡學研究的一部經典著作。 英國桑得斯(D.C. Sannders)設立聖克理斯多福安寧院(st. christopher’s Hospice, 1967),是現代具體活用死亡研究於醫療照護的開創者。

3 生命教育、生死學、生死教育 台灣傅偉勳先生是台灣死亡學的先鋒,他把美國的死亡學研究與儒家、佛家對於心性的體認結合起來,把死亡問題擴充為生死問題,根據「一體兩面」的看法,把國外的死亡學更名為生死學(studies of life and death)。

4 生死教育的意義 生死教育:生死教育之基本理念與涵義在於:「探討死亡的本質以及各種和瀕死、喪慟主題和現象,促使吾人深切思自己與他人、社會、自然、乃至宇宙的關係,從而能夠察覺生命的終極意義與價值,是面對死亡、克服對死亡的恐懼與焦慮、超越死亡、省思死亡,使吾人能體會真愛與珍惜(生命),展現人性光輝、活生命意義的教育。」(張淑美,中學「生命教育」手冊—以生死教育為取向)

5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份 出生不是自己的選擇,生命的本質是賜予的。 死亡也不是自己的選擇,它不隨我們的意思,強橫地臨到我們。
死亡是生命的一部份,是必然會發生的事。 人生當中,我們唯一能確定的事,就是人會死。 修道院的修士彼此問好時說:「要記得,你會死」。

6 人生的過程中,我們的經歷 人生的過程中,我們常經歷「生之痛」,如天災,人禍、疾病等所帶來的痛苦-生理的、心理的、精神的痛苦,我們無法盡都明白為什麼會遭遇這些事?如為什麼有些人出生就因為帶有某種基因而罹病?為什麼會活在台灣此一自然和社會環境中?我們如何體察到人生有那些「奧祕」,我們經驗到人有自主性,可以作選擇作決定。我們經驗人生有許多限制,我們沒辦法操控人生,對許多事無能為力,我們也體察生命有社會性或群體的關聯性。

7 人生的過程中,我們的經歷 司機開車的態度影響乘客安危,人的疾病會傳染,國家涉入戰爭,人民的生命受到毀減等。
 司機開車的態度影響乘客安危,人的疾病會傳染,國家涉入戰爭,人民的生命受到毀減等。 人生有苦難?人生實在無常?更無法掌握死的臨到?也因為如此,人們畏懼死亡,不知如何面對死亡。

8 現代醫藥的錯覺 藉著日新月異的科技操控,超越肉體的死亡? 因為醫藥過度介入,使人的死亡過程經歷太多不必要的痛苦、孤單、惶恐。
原本「溫順的死亡」,變成「狂暴的死亡」,它不但使生命的尊嚴受損,也喪失了死亡的尊嚴。

9 人生的各種際遇中,如何作選擇? 有人以為生命沒有靈性,所以只關心肉體的存活 有人以命運天註定
有人以為人不該只是存活,應當是在有生之年有意識地活,甚至於活出人的尊嚴與意義。

10 生命教育的三個追求 信念引導品格,品格建立能力

11 生命教育的三種生命 靈性的生命 創造生命的價值,使我們跟生命 的根源-上帝的關係合宜、結合 社會性生命 不是持續肉體的生命,而
生理性生命 創造生命的價值,使我們跟生命 的根源-上帝的關係合宜、結合 不是持續肉體的生命,而 是如何超越有限的軀體的 生命實現生命的意義

12 對死亡的無知,就不能真正生活 未知生,焉知死 未知死,焉知生
生死教育,生死學正是希望人通過認識死亡來認識生命,在有生之年,活出生命的意義,創造生命的價值。

13 毫無懼怕的面對死亡 當肉體的生命愈接近死亡時,我們可以坦然無懼的面對、接受,這樣,或生、或死,我們都無遺憾,或說,我們活得有尊嚴,死的有尊嚴。

14 生命教育是科際整合的學科 生命不只有生物生命,因探討死亡本質,就必然從生物性生命的層次,進入社會性生命,甚至是靈性生命的層次來了解生命與死亡。 從其他學科如社會學、哲學、心理學的觀點思想生與死,特別是從宗教信仰的層面理解死亡,偏重死亡教育的生命教育,是一門綜合性或跨越科際的學問,亦是一門科際整合的學科。

15 生命教育的課程議題 偏重瀕臨死亡的心理研究 有強調臨關懷,安寧照護 有些討論生命倫理的議題 東西方哲學對死亡的觀點
不同的宗教對生命與死亡的教義(佛教,台灣民間的信仰,基督教的神學觀點) 跟生死相關的自殺、死刑、戰爭 生物科技帶來生命相關倫理議題,如安樂死、墮胎、複製人等。

16 生命教育的體驗認識 認識死亡-活出真實生命
當人跟生命根源-上帝建立合宜的關係時,會體認我們被賦予的生命意義,就是愛與關懷,愛鄰舍,關懷社群的生活,使生命的意義、價值長存。

17 愛勝過死亡 真實的愛,也勇敢的被愛時,我們就實實在在的活,有意義地活,我們會活出生命的尊嚴。
這種生命,其肉體生命何時結束,都沒有遺憾,我們可以很有尊嚴地向生者告別,尊嚴的死亡。

18 愛的真諦 愛 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,愛 是不嫉妒 愛 是不自誇不 張狂,不 做害羞的事 不 求自己的益 處,不 輕易發 怒,
愛 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,愛 是不嫉妒 愛 是不自誇不 張狂,不 做害羞的事 不 求自己的益 處,不 輕易發 怒, 不 計算人家的惡,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。 凡 事包容凡是相 信,凡事盼 望 凡 事忍耐凡事要 忍耐,愛是永不止息。

19 真愛與假愛 愛要有行動,沒有行動的愛不是真愛 我們相愛,不要只有言語和舌頭上,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(約翰一書3:10)

20 結論(一) 生命的尊嚴是藉著愛、關懷其他生命來展現,我們以愛珍重生命、保護生命、發揮生命的意義和價值,就是過一個有尊嚴的人生。這當死亡來臨時,我們也不懼怕,而坦然接受,讓我們死亡也具有尊嚴。

21 結論(二) 一首泰戈爾(漂鳥集)的詩 「死亡像出生一樣,都是屬生命的,走路須要提起腳來,但也須要放下腳去」。


Download ppt "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 主講人:長榮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蘇慶隆 主任."

Lignende præsentationer


Annoncer fra Google